新闻内容

让中小企业成为大学生稳定就业主渠道

发表时间:2019-04-03 08:55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三研究室副主任佘宇

面对就业压力,如何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使他们能够更为顺利、更好质量地实现就业?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三研究室副主任佘宇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呈现怎样的趋势和变化?

佘宇: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2013年增加到699万人,加上2012年毕业未就业人数,合计约720万人有待就业。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还将逐步提高。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纵观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大型国企、事业单位的入门起点高,毕业生就业数量少;外资、合资企业发展趋缓,许多企业或减员或人才流动不畅,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数量下降幅度较大。因此,从岗位提供数量上来看,国企、外企吸纳能力呈下降或基本饱和的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依赖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

但是,由于岗位供给与就业期望相差甚远,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中小企业的就业并不稳定。从调研情况看,本科生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就业期望值高,往往会选择先签订一份工作“保底”,却仍然活跃于各种招聘会,一旦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即和原签约单位解约,“未就业已跳槽”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在与民营、中小企业签约的毕业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解约的96%来自于以民营为主的非公企业。

记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目前大学生是否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问题?

佘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或者不稳定的问题,既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大学扩招,也不能主要归咎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所谓“就业期望过高”,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致大学生就业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核心问题仍在于不同性质企业间待遇等方面的差距。

总的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生源于就业需求不足,也源于供给方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还源于供求匹配的效率不足。从就业需求角度来看,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从供给角度来看,既存在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毕业生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

由于受到不同性质企业或行业间发展机会、待遇水平存在差异,以及单位规格、企业规模、知名度等方面的影响,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首选一般是机关事业单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待遇和稳定性存在较大差距,很多民营、中小企业甚至尚未被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小微企业还面临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成本高、税负高和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等现实“压力”,因此,大多数企业只按国家政策规定给大学生交“三险”或“五险”,对于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却并不提供。另外,对于一些充分竞争的行业岗位,入职者的起步薪酬本就不会太高,且并不仅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可见,当劳动力市场存在收入差距、福利保障差异的现实状况下,毕业生的选择是理性的。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