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的口语课堂,如何“灵活”设计?——外语教研室课程设计展示与研讨发表时间:2019-06-13 08:23 2019年6月5日外语教研室教研活动由张文奇老师主讲,课程名称为《英语2—熟练会话200句》,本课程是在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外语能力课,共64学时,授课对象为18级酒店A班和18级ITA3班(网络、物联网、媒体)。其先修课程为《英语1—熟练会话100句》。 张文奇老师将课程定位为“坚持做到‘活’字当头,‘听说’二字贯穿始终”。将教学目标主要设定为四项,即能够准确地说出核心词汇并熟练运用常用句型,比如通过学习“天气”这一单元,学生能够说出不同类型的天气及温度,并且能够询问天气、描述天气;能够围绕一个日常话题进行口语交流,比如学习完“酒店入住”这一单元,能够用英语办理登记入住;能够提升阅读能力;能够书写五大类型的应用文。 张文奇老师重视学情分析,她认为要想教得好,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找准学生的特点。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都是A班,英语基础比较好,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但是绝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差。张文奇老师将基础好、积极性高、听力差三方面学情特点转变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基础好”这一学情,张老师在原本的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关联。比如,中餐厅这一单元给学生扩展了到如何点餐,用餐过程中如何询问同伴是否需要加餐,以及用餐结束时如何买单。此外,将上学期学过中餐厅的知识与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有效关联,梳理出预订、点餐、加餐、买单四大环节。通过这种归纳法让学生形成一个与餐厅这一话题相关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针对“积极性高”这一学情,张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前任务,比如,在讲“主题公园”这一单元前,提前让学生搜集“发现王国”和“迪士尼乐园”的简介资料,并查找出核心词汇,课上进行分享和总结。通过自学法,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听力差”这一学情,张老师利用可可英语音频APP给学生搜集并整理了很多音频资料,每个口语话题学完之后,都会利用两到三段难度不等的音频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张文奇老师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课程的独特设计,同时也得到了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为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改进明确了思路。 |